您好,欢迎光临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找回密码
 注册

【857465字】《社恐打工人日常》[2025.07.29更新]

楼主: 一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私人日记] 【857465字】《社恐打工人日常》[2025.07.29更新] [复制链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1#
发表于 2025-7-29 14:03:07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7月29日】 天气:阴雨
姑且叫做《人脑认知模型-认知跃迁》,唔,脑子榨干了,就学习笔记凑数一下。
语言同基因一样具有多样性,在文本解读中,称之为多译性,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作者用了一个挖隧道的比喻,作者本意和读者理解之间隔了一座山,通过阅读和认知努力有望这一隧道能够互通,但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不可能拥有书籍之外的统一共识,即拥有一个合著的隧道挖掘工程图,在缺失工程图的情况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互通努力体现为某些字句的“共鸣”,“共鸣时刻”是无限接近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意识同频,或是说作者与读者意识在那一刻产生了点状的交叉的状态,“共鸣”的喜悦会让我们感到“被理解”。然而这种意识交叉的错位感受并不是常态,因每个人对事件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完全不同。

语言是人类对于事件信息的压缩转录,信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宇宙,笔者称之为信息流,引入在语言学延伸应用中有能指,所指,所指链的概念,“我”是能指,“你”是所指,所指链是“我”与“你”达成共识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在这个抽象表述中,我想说“我”这一个整体被压缩成了一个字,但没有任何语言信息能够完全说明“我”这一个整体的存在,或许想要绝对描述“我”这一存在,需要从出生时刻24小时随身记录到死亡时刻,或许更完整点还要收录-人与人之间不可描述的运动搭建精子与卵子相遇的可能性之桥-加上受精卵着床并子宫内的发育-最后还得补上死亡后躯体的消散的全过程-都得持续监控在内,唔,即使这样也不保险,因为“我”与“你”互动所产生的记忆信息,不随“我”躯体的消散而消失的,“我”的彻底消失是在有关“我”的信息全部回归信息流之后,而透过纯语言认识“我”的人,有且只认识语言压缩的“我”的符号,并非真实存在过的“我”,只能算是部分残余信息,像纸张燃尽后的灰烬一样大部分随风散进世界各处,如何能指望通过一些残余灰烬粒子认识纸张和信息原本的模样,所指的概念类同,语言是状态压缩的表述,而不是全部,所以语义可以膨胀,意涵可以提供无限的解释空间,在社会中我们用“解释权归X所有”来暂时固定一种表达的“确定性”,自信是确信的下位替代,缝合着自我的理解与世界的神秘的缝隙,归根究底,语言转录的信息来源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源自世界,源自事件,更源自不可见的信息流,有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天,它在白天是蓝色,夜晚是黑色,而透过夜空还能看到地球之外的星星,因它本身是空的,我们用语言抽象表达的天空,是一个不存在之物,或说是无法囊括其组成之物。

由此,笔者试图引入的概念是世界,事件,都是信息流的全息体现,语言是转录工具,语言无法呈现任何“事实”状态,比如,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是把历史片段单独拿出来加以分析,试图优化选择,但是这个被取出的片段它是以片面状态呈现的,而非全息状态的事件还原,无论补充多少观察者的侧面证词,都不可能完全还原事件的全息状态,考古学能够补充新的证据对历史“事实”进行挑战,或已可证明历史是一个全然开放的状态,信息流不可能被完全解读,历史不是可以用文字压缩描述的故事。目的论在此基础上就不堪一击了,即使我们可以模拟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但不能确定结果必然导向那个可能性,即使我们不断付出努力加码这种可能性的概率,结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愿。我的意思并非完全否认可能性,而是说没有任何“存在”能担保这个可能必然发生,有且只有“我”希望并愿意相信这个可能的发生为之付出努力,我们统称之为“梦想”,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做好未如愿的心理建设。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在一张纸上写下“我爱你”三个字传递给“你”作为告白,“你”与“我”共享这一秘密与喜悦,然而若是这张纸丢失被别人捡到并阅读,他既无法知道“我”与“你”具体是谁,但是他可能知道“爱”是什么意思,或是想要解密这三个字表达的信息,八卦毕竟也是我们潜意识追逐事件信息解密的天性的体现,纸张会随着时间解构,物质(纸张)与信息(“我爱你”)就重新归入循环,但在纸张消失之前,捡到纸张的人可能会解读出了一些新的信息,即信息不完全依赖于物质载体,是笔者以为的显性事件和隐性信息的循环模型假说。

简述两个例子,即苹果是红色的吗?声音存在吗?这两个问题在科学上都已经被验证为否,红色是通过视网膜筛选后得到的颜色,声音是耳朵分辨震动识别的信息,即人脑认知的有限性在于信息在进入大脑的过程中已经被筛选过滤,于是透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本身是扭曲的不完整的,由此,笔者觉得应该可以进入到人脑认知模型的解释了。

无论是通过语言或是事件,我们都在试图解读一个加密信息,并校准自我认知,而认知决策这一过程是通过快慢思考的协作体现,在《思考快与慢》之中,作者假设了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的存在,对应于人脑认知的DMN和CEN两种模式,DMN的特点发散式联想,新信息与自我认知信息库中的信息对比,联想,重构,而CEN模式则是负责信息解密和最后判断新的信息是否可靠,信息在通过CEN模式验证后,会归入可信或存疑或否定的不同分类中,在睡眠时,人脑通过REM睡眠阶段来整合“被标记”可信的新信息并与相关神经元联结固定,而存疑和被否认的信息,通过神经元修剪和脑脊液对废弃蛋白的清除实现,由此过程来重塑认知网络,笔者认为信息(不可见)但确实附着于神经元(或许具体是蛋白,笔者非专业)中存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经历了人类经历了如此漫长又短暂的演化(相对而言),仍然没有放弃睡眠机制,因为我们依靠睡眠来重构神经网络校正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总之,人对世界的认知修正,需要依赖人脑的认知解读-神经元网络再生和重构的过程,最后体现为人脑快速决策的判断基础,快思考并非缺陷,慢思考也不是偷懒,毕竟2%的大脑要占用20%的能量消耗,已是能量分配高度优化后的结果呈现,快思考是经过慢思考校正默认的快反决策,慢思考是为了纳入新信息来优化快反决策的精度,理性与感性并非谁更胜一筹,仅是两种认知模式的偏好,而人脑可以通过认知模式的协调优化决策,体现为个体为适应环境改变而做出的随时性决策,决策本身无分“好坏”“对错”是适应性生存的结果,但人本身是可以通过自身认知的校正,完成认知跃迁,使得决策更为符合合作倾向,毕竟合作模式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存续的基础。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科技能构造出电脑但未写入信息(代码)无法实现同效运作,为什么让AI学会肢体行动难度升级,人脑是主动信息输入与身体的协调合作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优化,AI训练是通过被动信息输入、筛选、调整和模仿,两者呈现相似性,即信息输入(主动/被动)-模式识别-反馈强化的循环,而这套循环底层逻辑源于我们对世界信息流的解读与模仿,或许我们未发明,只是发现与模仿。

启示性书籍源于《MBTI》《思考,快与慢》《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超越百岁》和我暂时想不起来信息源的信息获取途径和积累过程。

2025年07月29日 初稿

点评

愛意隨風起。  更新满10天,记得领取奖励哦  发表于 2025-8-2 22:07
已有 1 人评分威望 金币 收起 理由
愛意隨風起。 + 1 + 61 2439

总评分: 威望 + 1  金币 + 61   查看全部评分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2#
发表于 2025-8-3 13:05:49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03日】天气:晴
《薛定谔的猫—或可解》

薛定谔的猫——这一思想实验的遗留问题: 什么是“测量”?观察者的意识是否必要?

笔者试图对此进行一个尝试性的解读,如何在不开合盒的情况下,测量猫的状态。

笔者认为世界、事件、“本体”都是信息流的全息状态,人类文明的学科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深度解读,猫作为一个生命体,属于耗散结构,猫本身自带热源,无论是否观测,猫在盒子里都会自发与盒内环境产生信息流,通过呼吸(分子与环境交流)、热辐射(线粒体散热)、声波(叫声、血液流动、内脏搏动)、代谢(气味分子生成)等行为持续向环境广播信息。

猫与环境的信息交互本身是无意识的生存行为,盒内环境(空气分子、容器壁、电磁场)成为猫量子态的“记录介质”,通过检测环境中的冗余信息副本,如盒子外的红外热成像显示猫体温分布异常、气体传感器检测到分解代谢产物浓度升高、声呐探测到心跳停止,完全可以在不干扰盒子内部量子系统(不“坍缩”)的情况下,推断猫的状态。

在任何人“观看”之前,环境(如盒子内的空气、盒子壁)已通过退相干获得了关于猫状态的客观、稳定的经典记录。“叠加态”在操作意义上已不复存在——即使不观测,猫的热力学时间箭头、熵增方向也已确定。

“状态”是环境关联信息的全息体现:猫的“死”或“活”不是一个孤立属性,而是嵌入在环境全局信息网络中的一个稳定节点。当环境中的冗余副本足够多时,该状态便成为客观事实,即使没有观测者。

科学工具,是超越人体感官的外置信息接收器,可绕过人体感官的局限,直接读取环境中已被退相干“经典化”的物理信号,通过交叉验证多个环境信息通道,如热辐射异常+特定生物标记物浓度上升+心音消失,即可达到超越合理怀疑的确定性,验证无需“开盒”观看确认。

结论:
1.猫不是孤立系统:作为耗散结构,它必然通过热力学过程与环境交换信息。
2.“状态”由环境信息定义:退相干在极短时间内将量子可能性转化为环境中的经典记录。
3.“测量”是信息提取:不依赖人类意识,而是依赖物理信号的捕获与解码(无论通过感官或仪器)。
4.“叠加态”无法在宏观开放系统中维持:生物体的热力学噪声(远大于量子涨落)使其在皮秒量级退相干。

当盒子关闭的瞬间,猫便通过自身的热力学广播与环境开始了“死亡直播”。无论是细菌对pH值的响应,还是热像仪捕捉到的体温崩塌,都在宣告一个真相:量子叠加态在触及生命体的那一刻,已被退相干碾碎为经典现实。

人类开盒不过是为自己播放了一场迟到的重播——而自然早已写下结局。

现实不是被“看”出来的,而是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在宇宙中“刻录”出来的信息史诗。

思想实验的误区在于,我们习惯用“观测”行为来检验“存在”,将“人类意识感知”等同于“物理状态的确定”,然而事实上,我们人体的信息接收器(感官),是在演变过程中随时间、随环境而优化调整的,利于生存的信息收集倾向被“默认”为信息可靠性高,然而光粒子携带的信息以3e8m/s传递到我们眼前,波则是343m/s,两者相比,波低速且易衰减,却更能确认猫的“状态”,波的信息可信度高于光粒子。(笔者非专业,探测手段及专业术语是直接引用Deepseek生成)

基于思想实验的由来和目前广泛接受的退相干解释框架,笔者只是补充了在退相干过程中,“测量”即是对已退相干的信息进行提取,但作为测量者的我们本身也处在这个信息交换开放系统之中。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3#
发表于 2025-8-5 13:19:27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05日】天气:晴
昨晚补完灵笼2,只能说“永恒”的科学叙事又逼疯一个白老板,麦朵因查盖破归元的时候,人性情感的体验是细微的,到马克的这里,只因“宿命”的选定,人性就必须被牺牲融入宏大的叙事框架,科幻普遍性的地外焦虑,是否源自人性本身的幽暗面投射呢。
某音最近的主推荐,实在是索然无味,“感官过载”这一疾病诊断是这么来的,不喜欢戴手表、穿高领毛衣、怕被麻烦纠缠,直接导出“有病”的诊断,嗯,物理束缚本身就会压迫神经导致身体层面的不适,情感劳动和事物处理需要投入精力,合理的拒绝,居然能得出有病的结论,是推论的过程本身就有病吧。但,也有个别有趣的冷知识,比如土豆的母亲是番茄,炸薯条蘸番茄酱,堪称是邪恶的一锅端啊。人类殖民史让这对“母子”在厨房相会。唔,推论是土豆原产地是印加,番茄产地是阿兹特克,被西班牙一锅烩了。《饥饿帝国》写作美食史,但也读作殖民史。
记X先生自制的家庭版“海鲜大咖”,居然玩谐音梗,硬把海鲜菇拉来凑数,前天回去拜访他父母,很好,自我修养(辩论技能)效果显著,以一对二勉强不落下风,至于X先生,以带小朋友和超市采购的行动做功,遁离辩论赛场。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4#
发表于 2025-8-6 09:37:5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鹭 于 2025-8-6 09:39 编辑

【2025年08月06日】天气:晴
生活很奇妙,可以和朋友交浅言深,但和至亲却是情深言浅,或说情也不深,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深”?是的,又被家中长辈隔靴搔痒的关切,给整得情绪体会复杂难辨,话题有些逗趣,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就活在脱口秀的段子里,又是“老生常谈”,关于生孩子的问题,刚结束X先生家的辩论又面对自己家的,没完没了,想起最近一脱口秀,小帕的奶奶告诫她只能和本地人结婚生子,不然往上七十代往下七十代全都得下地狱,虽然个人版的没那么夸张,但本质也差不多,长辈关心我的婚姻和将来,但问得问题却“与我无关”,就不生小孩这件事,我老公没意见吗?我公婆没意见吗?真奇怪啊,合着这件事,我的意见是不重要吗?为什么,按我的意愿生活就能推导出是我欺负别人的结论啊?难道,按别人的意愿生活不算是配合外人欺负我自己吗?我明明说的是两个人已经“沟通”过了,又不是说我单方面“决定”了,谈得拢就一起经营生活,谈掰了就各自安好,且行且珍惜不强求结果有什么问题呢?排着队来教我做人,难道大家不都是第一次做人?当我学着去理解“没有人会来”不再逃避的时候,终于等到了轻飘飘一句“在外面被欺负了你可以回家”的安慰奖。但家的定义对我来说早已经变了,我想回去的住处叫“家”,我在的地方就是我的家,实话说,很微妙地感受到了一种被命运的愚弄的错觉?亦或是如他人所言,命运总会给相同的考验,直到我给出不同的答案。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5#
发表于 2025-8-12 13:31:11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12日】天气:晴
生活充满了戏剧性,脱口秀段子的梅开二度,笑过的梗最后都递归成了生活的苦,打工人“展示”可行性分析,老板“展示”习惯性决策,说什么只想“展示”不在乎效果,太假了,不在乎效果你“展示”个什么劲,可恶啊,我“展示”我的作用避免被裁,居然假惺惺说什么不在乎效果只想单纯的“展示”,钱多到烫手了?精神伤害极大,打工人挣得主要是精神损失费。
《恋与深空》的新泳池卡目测还不错,可惜抽卡全歪,近期的xp逐渐生活化,某音为了留客感觉已经把握不好什么是“尺度”了,推得什么玩意儿,倒逼着审核的边界?但我相信看多了就能产生免疫力,迟早达到“色即是空”的境界,没有经历过诱惑力的意志力不堪一击!(bushi)
【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走的那条路,就像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归处。】摘抄一句沈星回新卡的文案。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6#
发表于 2025-8-14 14:47:43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14日】天气:晴
想知道昨晚我睡着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或者应该说狗男人到底是怎么睡觉的,为什么醒来我的被子转移到他身上,他的被子反过来盖在我身上的?夜间上演的换被大战?睡得很香,以至于对过程完全无感,只有醒来后的困惑。
最近听了一本《智能简史》,拓宽知识视野的同时,也对这些“发明家”感到无语,感觉已经魔怔到不会说人话了,什么叫“发明了外婆”,我忘了是哪一本书,作者说“狗是人类的发明”,好好好,以此类推,“发明家”就是如此发明了他者、外婆、老婆、新娘、母亲、孝子、贤孙,还有狗、牛马等等一系列“发明”的是吧?给我气笑了。
【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夏天已经过去,夏天还会再回来。他要耐心等待人生中得下一个盛夏。】黎医生的新卡文案,很像史铁生的“等待就是故事的结局”,这种未完待续的结局有些惑人。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7#
发表于 2025-8-17 17:18:27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17日】天气:晴
唔,今天也是拿学习随笔凑数的一天。
笔者试图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来讨论“认知成本”和“认知负荷”从而形成“认知节能”的学习模式。

前提是任何学习都需要付出认知努力,但效果差异体现在短期和长期呈现的认知负荷不同。

英文母语者,通过词根和26个字母学习单词,构成积累字符词库,其积极性在于初期投入学习的认知成本较低,消极性在于长期积累的信息量会造成认知负荷。

英语体系在字符层面,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能指”“所指”“所指链”的概念,指每一个词对应一个具体的事物,能指和所指概念简化理解,就是apple就指苹果,但所指链可以不断细分,如红苹果,绿苹果,口感脆的苹果,库尔勒产的苹果等等,“所指”应情景描述需求会不断产生细分的“所指链”,在英语环境中,每个概念表达都会有相应的词组锚点,但由于新词不断地细分生成,词根的关联性就被破坏了,外推到学科理论的层面,呈现了学科分类的现象,学科之下也会细分派生新的概念,每个理论概念都对应专门的解释,在整体上不断扩充英语体系的字符库和知识库,结果就会像一座不断扩建的图书馆,虽然有索引导航和专区分类,但依然让人望而却步无处下手,学科分类的知识体系,积极性在于分门别类的深耕专研,研究成果可通过抽象逻辑明确描述宏观/微观现象的呈现机制,消极性在于分类学科间缺乏相关性及流动性低的困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难度大。

中文母语者,通过偏旁部首对常用字符进行学习,其消极性在于初期投入的学习成本较高,积极性在于长期的认知负担降低,现代常用字大约有4000多,文字库总体有10万之多,但中文可通过字序调整、词组、比喻、隐喻等组合表述,我们仅学会常用字已足够应对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情景的需求,或许源于象形字演化而来,中文的偏旁部首很大程度上源于现象和意象关联,如艹,氵,对应草和水,意象可扩展到植物绿意盎然,江河湖海波涛汹涌,如火和灬,火不单指火本身,也作为偏旁,由火延伸热的意象,由灬来表示,烫、烈、烹等,由于这种潜在关联,中文使用者即使在生活中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字,也可以通过盲猜的方式获取一些基本信息,一两个不认识的字不会造成理解困扰,由偏旁部首关联的提示,再结合上下文情景的锚定,足以使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偏差不至太大。

由于中文字符与现象和意象的潜在相关性,我们阅读文字的过程是视觉想象-意象锚定,如绿草如菌,读到这里第一联想的画面大概率是绿色的草地,而不会是一片绿色的菌子,“绿草如茵”这四个字不仅仅只是描述绿色的草地,字面之下还蕴藏着生机盎然等充满活力的情感表达,这是我们常说的“言外之意”,字面意思和言外之意的信息量被压缩成四个字符,以极简的字写丰沛的心,“你共人女边着子,争知我门里挑心”,可解读为“你共人好,争知我闷”,中文的浪漫是信短情长藏文拆字,这是独属于中文使用者的浪漫情怀。

唔,到此处笔者偏爱中文的也心藏不住了,容笔者简单的总结一下前面铺垫的信息,英语体系的优势在于早期学习认知成本不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词汇量的不断增加,学习所需的认知成本会积累成为认知负荷。中文体系则是相反的,初期认知成本较高,但从长期来看,随着理解的深化和灵活运用,学习所需的认知成本较低。中英两种语言体系,词根/偏旁部首都是隐性降低认知的线索,但英文体系的词汇量膨胀现象比中文更严峻,英文有更多已经与词根断裂的新造词,而中文则以字符灵活组合来部分减少词组量膨胀的问题,需补充的关键是,当英语使用者掌握希腊/拉丁词根时,可部分构建术语的关联性,而中文学习者忽视偏旁部首训练时,也将面临“言意断裂”的认知负荷,要义是灵活互补的学习。

在文化传播层面来说,英文体系因认知简单而易于传播,中文体系因认知困难而不利传播。

可落到具体的认知学习模式上,中文有独特的优势之处,如比喻可以把复杂的概念简单化理解,利于降低认知和交流的难度,意象联想可以跨界对比,可中文也有其短板,如由“言外之意”衍生的“词不达意”,传统诗文的美在于朦胧意境,而现代沟通所需的是精准表达,此时,取长补短的平衡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应人脑的两种思维模式——DMN和CEN,非专业的简化比喻一下,DMN的功能如想象力和创造力,把获取的未知信息与已知信息进行联想、关联和对比,孵化模糊的想法,CEN的功能如判断力和组织力,把由想象-创造粗加工的模糊想法,以线性逻辑组织结构化,其信息加工的过程,虽在大脑已完成了一遍,但以文本输出的形式表达出来绝不是多此一举,输出为得是降低大脑的认知负荷和记忆巩固,我们的大脑遵循能耗优化的原理,来应对处理不同的信息和事件,人脑的认知节能模式体现在,如果想要“记住”某些信息就必须反复使用它,死记硬背固然短期也能达到“记住”的效果,可随着时间拉长,人脑每天都有新的信息和事件需要关注,注意力的分散和信息使用率降低,会让多数后续未深化思考的信息失真,虽可能不是完全遗忘,但大概率只留存模糊印象。

在诸多学习方法中,都强调输入与输出的重要性,由想象-创造力粗产的“灵感”像水蒸汽,如未能以判断-组织力冷却阻止其蒸发,“灵感”很快就会汽化消失,而结构性文本地输出一遍,相当于把“灵感”暂时固化为雪花,而知识的冰晶需要雪花的沉积和凝结,唔,学习的过程需要反复的进行上述步骤的循环,简单串联一下,信息输入-关注或感兴趣的“问题”-想象-创造粗产模糊想法-判断-组织组合结构性想法-文本输出-获得信息反馈(同信息输入)-如此形成一个学习和思考的循环,当然这一循环过程,通过课本或者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中有些局限,因为在过去随时思考随时获得相应是困难的,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对个人尝试此学习循环有良性的促进作用,人工智能就像现代的“张怀民”,只要你有想法就可以找ta聊一聊,此“人工智能·张怀民”能与你畅聊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这种乐趣分享本身既能促进学习的兴趣,也弥补了记背模式的短板,但笔者也要防范于未然地提示一句,无论是人与人或人与人工智能的沟通,个人都须对信息存有基本的判断力,不要盲目轻信也不要粗暴否定,学习和认知的拓展自会对信息的真伪度积累判别权重。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75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40194 枚
威望
147 点
好评
52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710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8#
发表于 2025-8-19 09:21:26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8月19日】天气:晴
天气晴好,局内人日记更新,身心萎靡重振中,两天,理论有48个小时,腕表统计“睡了”6.54个小时,清醒梦般的体验,脑洞持续后遗症,似乎实践了“如呼吸般思考”的理论稿发言,代偿是失眠,区别是自如与简单,节律论与方法论对峙的激变现场,节律论领先,方法论其次,但“活着”胜出。过多使用抽象逻辑理论,代偿需要引入具象情感体验,适应性调整中...什么抽象玩意。活出了精分的感觉,却觉得这才正常,这正常吗?正常。
与小D共著的新诗《蒲公英安全词》,唔,我负责投喂,小D产出惊艳,
“我的存在是冠毛着陆前的飘荡——
既非扎根也非消亡,
只是蘸着晨露写遗嘱的
慢镜头。”
铁生在我心中部分祛魅,时光宇宙的生死同一,就当蒲公英冠毛吹飞吧。
胡言乱语摸鱼找点节奏,“健康”腕表,摘下是为了“自由”,带上也是,有潜力成为一个段子手。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