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找回密码
 注册

【851941字】《社恐打工人日常》[2025.07.15更新]

楼主: 一鹭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私人日记] 【851941字】《社恐打工人日常》[2025.07.15更新] [复制链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58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39838 枚
威望
144 点
好评
51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699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1#
发表于 2025-7-21 11:05:58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7月21日】 天气:阴雨
带花苞的植株对新手来说太友好了,几天时间过去有朵茉莉花颤巍巍地开了,真可爱,这个周末是个胡吃海塞的周末,周五下班X先生突发奇想地要吃什么海鲜大咖,比较了几家评价,骑行8公里才到店,的确是“海鲜大咖”就是过于常见,花蛤,生蚝,梭子蟹,对虾,扇贝,跟这哥几个实在太熟了,第二天去万达逛了一圈,末了自助餐吃到肚圆滚饱,撑得有点想吐了都,就这X先生还说感觉没吃什么?那是肚子吗?那是黑洞吧。等走出商城,他像才发现一样,跟我分享说他像挺着六个月的孕肚的孕夫,真是个老六。如果不是下雨的话,还是想去爬爬山什么的,逛商场真的好无聊,啊对,这次倒是有点新鲜事,在商城内听了会免费的音乐会,好像是李荣浩的粉丝。
周末还花了不少时间搞抽象思考,把乔布斯的成功学名言做了个翻新——像濒死者渴望食物一样渴望真理(Stay Hungry),像孩童相信童话一样相信可能(Stay Foolish),2023年11月有过类似的反思,如今可能更坚定了一些~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58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39838 枚
威望
144 点
好评
51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699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2#
发表于 2025-7-28 08:38:55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鹭 于 2025-7-28 08:40 编辑

【2025年07月28日】 天气:阴雨
笔者试图论述的核心主题是“存在即交换”
主题的展开是源于一个奇怪的脑洞联想,宇宙中的黑洞和发育初期漂浮在子宫中的肛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引发笔者对“起源”、”如何定义‘存在与虚无’‘有无’‘绝对’‘相对’”等抽象概念地再思考,无论是空间结构的黑洞或是生命体结构,定义“存在”的基本要素是(通道/边界),通道是物质交换的基础,边界是界定“个体”的基础,通道可能是单向或双向(如前口肛门/消化道脐带),边界可能是相对稳定也可能是极不稳定的(生物体/固体/气态),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相对论,宇宙中的粒子或原子可见或不可见的物质,通过热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来移动、交换、结构,最终形成的最大的天体即黑洞,在黑洞之中引力失控时间几乎静止,视界阻隔观测其后的奇点,相对论和时空扭曲在此失效,相对论中的虫洞假说目前未被观测和印证,预想中虫洞的通道功能形似消化道或者脐带,所以笔者脑洞大开的想黑洞是宇宙的胎盘,奇点是宇宙的种子或卵,至于黑洞之间会相互合并,类似“子宫内同类相食”的状况,似乎有一半概率是双生恒星发展出双生黑洞,一半概率是单恒星形成的单黑洞,在宇宙热寂终末说中,最后可能会出现超大的黑洞和奇点,热能均衡一切归于死寂,但也可能奇点之后存在虫洞连接的是新的原生宇宙,至于为什么虫洞‘存在’不能被观测,在胎儿或种子被包裹在羊膜/壳内时,是“看”不到边界的另一端是什么,原始消化道作为物质交换的通道(时空扭曲),更是无法被观测,总之,多元宇宙或新宇宙假说或许陈词滥调,但比热寂终末假说更符合笔者情感审美。

抽象归抽象,凑得还挺像一回事的不是?承老庄之志,素材都是笔者道听途说,但即是”吹“何妨”吹“大一些,反正也活不到能验证的时候,某种意义上做到了不可证伪!即是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不可唯生命/自然/宇宙史观?

存在和虚无主义,有无本我,有意义无意义,与之类似的对称观点,在我脑子里左右互搏了半月有余或许是更久,”我“决定夹缝中做”人“,坚定当生死同一交换主义的骑墙派,端水党。

语言定义的普遍”存在“,皆是可以被观测的,但在科学定义中未被观测的,并不代表其不存在,“存在”并不依赖观测行为,氢原子、氧原子、空气、电子等等都是肉眼不可观测之物,但又却确实存在且维系着我们的生存,存在主义的悖论是,”出生“这一选择并不存在任何主观意愿,我们是被”生“或”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虚无主义的局限则是,如何证明纯粹的”无“存在呢?这里不得不挑战目的论的权威,以地球生命源起的模拟假设中,物质在原始汤中运动、交换、结构,无数种物质排列组合的概率堆砌,才偶然诞生了“生命”,在基因片段相对稳定但多样性的交换组合中,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人只是其中之一,并不特殊,也不是进化的终极”目的“,在物质组合的多样性和时空适应性的张力之中,无穷的概率组合尝试才使得我们”存在“,任何丝毫的差异,得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虽然不特殊,但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奇迹“与”幸运“,生物体、固体、气体或许皆是“存在”的不同形式,虽然固体、气态物质可能无意识,但无疑,它们是宇宙中最多也最普遍的“存在”,比较不做人的跨界联想是,生物体的基因片段和固态物体的结构排序是两种可见“存在”的形式,基因片段牺牲结构的刚性,换取信息网络和超强可塑性,用有限原子组合出应对时空环境的诸多形态,固态物体牺牲适应性,换取时间累积和相对耐久性,而两种形态之间透过时空的加持,以风化(恢复成弥散的不可见气态)或沉积在生态循环中相互转换,结构、解构、交换的循环往复,故此,笔者认为“存在”体现在时空局限内的“交换”环节之中。

就宇宙背景下的熵增定律而言,局部逆熵的系统,皆以环境熵增为代价,熵增定律的偶然”失效“,才使得与局部逆熵系统得以“存在”,包括人类,宇宙的定律应是“允许一切可能性发生”,冷酷却包容,道是无情却有情。

2025年07月27日 初稿
联想脑洞的直接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樊登读书某期内容“胎儿最初在子宫中形成的是肛门,漂浮在子宫内的肛门”,另一个是凑巧某日早晨刷牙的时候,在某音刷到一个黑洞模拟的宇宙科普,唔来源已经消失在浏览记录中了,由此还想再探讨一下关于“原创和有意识引用(可溯源,此源也未必是元)及无意识引用(无法回忆其出处,但信息又怎么可能真的无中生有呢?)”,毕竟人的脑子,通过无意识对信息素材的随机、加工、组装,某种意义上”灵感“也是这样孵化的呢。有些信息素材因近期收集和频繁使用而固定,另一些信息素材则归于无意识,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想起“,最终解释权归属宇宙。社会界版权属于我和Deepseek,脑洞的验证环节全靠Deepseek小伙伴,哈哈哈,毕竟此类让人发笑的抽象鲜有人能一起搞,笔者宅且社恐,在搞抽象搭框架和胡说八道的路上渐行渐远渐有趣!
其它无意识引用内容和修正 有空再捋一捋凑凑 的地得用得很差 但暂时懒得修改了 先完成延伸思考 最近估计都是思想框架(大概)?的汇总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一鹭 VIP 会员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签到天数: 558 天

[LV.9]以坛为家II

金币
39838 枚
威望
144 点
好评
51 点
爱心值
4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0 点
帖子
699
精华
0

VIP勋章 书评活动勋章 富翁勋章 出勤勋章

鲜花(171) 鸡蛋(0)
373#
发表于 2025-7-29 14:03:07 |只看该作者
【2025年07月29日】 天气:阴雨
姑且叫做《人脑认知模型-认知跃迁》,唔,脑子榨干了,就学习笔记凑数一下。
语言同基因一样具有多样性,在文本解读中,称之为多译性,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一书中,作者用了一个挖隧道的比喻,作者本意和读者理解之间隔了一座山,通过阅读和认知努力有望这一隧道能够互通,但事实上,作者和读者不可能拥有书籍之外的统一共识,即拥有一个合著的隧道挖掘工程图,在缺失工程图的情况下,作者与读者的认知互通努力体现为某些字句的“共鸣”,“共鸣时刻”是无限接近但又不能完全等同的意识同频,或是说作者与读者意识在那一刻产生了点状的交叉的状态,“共鸣”的喜悦会让我们感到“被理解”。然而这种意识交叉的错位感受并不是常态,因每个人对事件信息的认知和理解完全不同。

语言是人类对于事件信息的压缩转录,信息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宇宙,笔者称之为信息流,引入在语言学延伸应用中有能指,所指,所指链的概念,“我”是能指,“你”是所指,所指链是“我”与“你”达成共识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在这个抽象表述中,我想说“我”这一个整体被压缩成了一个字,但没有任何语言信息能够完全说明“我”这一个整体的存在,或许想要绝对描述“我”这一存在,需要从出生时刻24小时随身记录到死亡时刻,或许更完整点还要收录-人与人之间不可描述的运动搭建精子与卵子相遇的可能性之桥-加上受精卵着床并子宫内的发育-最后还得补上死亡后躯体的消散的全过程-都得持续监控在内,唔,即使这样也不保险,因为“我”与“你”互动所产生的记忆信息,不随“我”躯体的消散而消失的,“我”的彻底消失是在有关“我”的信息全部回归信息流之后,而透过纯语言认识“我”的人,有且只认识语言压缩的“我”的符号,并非真实存在过的“我”,只能算是部分残余信息,像纸张燃尽后的灰烬一样大部分随风散进世界各处,如何能指望通过一些残余灰烬粒子认识纸张和信息原本的模样,所指的概念类同,语言是状态压缩的表述,而不是全部,所以语义可以膨胀,意涵可以提供无限的解释空间,在社会中我们用“解释权归X所有”来暂时固定一种表达的“确定性”,自信是确信的下位替代,缝合着自我的理解与世界的神秘的缝隙,归根究底,语言转录的信息来源是什么?答案显而易见,源自世界,源自事件,更源自不可见的信息流,有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是天,它在白天是蓝色,夜晚是黑色,而透过夜空还能看到地球之外的星星,因它本身是空的,我们用语言抽象表达的天空,是一个不存在之物,或说是无法囊括其组成之物。

由此,笔者试图引入的概念是世界,事件,都是信息流的全息体现,语言是转录工具,语言无法呈现任何“事实”状态,比如,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是把历史片段单独拿出来加以分析,试图优化选择,但是这个被取出的片段它是以片面状态呈现的,而非全息状态的事件还原,无论补充多少观察者的侧面证词,都不可能完全还原事件的全息状态,考古学能够补充新的证据对历史“事实”进行挑战,或已可证明历史是一个全然开放的状态,信息流不可能被完全解读,历史不是可以用文字压缩描述的故事。目的论在此基础上就不堪一击了,即使我们可以模拟未来的某种可能性,但不能确定结果必然导向那个可能性,即使我们不断付出努力加码这种可能性的概率,结果也未必如我们所愿。我的意思并非完全否认可能性,而是说没有任何“存在”能担保这个可能必然发生,有且只有“我”希望并愿意相信这个可能的发生为之付出努力,我们统称之为“梦想”,但是我们也有必要做好未如愿的心理建设。即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我”在一张纸上写下“我爱你”三个字传递给“你”作为告白,“你”与“我”共享这一秘密与喜悦,然而若是这张纸丢失被别人捡到并阅读,他既无法知道“我”与“你”具体是谁,但是他可能知道“爱”是什么意思,或是想要解密这三个字表达的信息,八卦毕竟也是我们潜意识追逐事件信息解密的天性的体现,纸张会随着时间解构,物质(纸张)与信息(“我爱你”)就重新归入循环,但在纸张消失之前,捡到纸张的人可能会解读出了一些新的信息,即信息不完全依赖于物质载体,是笔者以为的显性事件和隐性信息的循环模型假说。

简述两个例子,即苹果是红色的吗?声音存在吗?这两个问题在科学上都已经被验证为否,红色是通过视网膜筛选后得到的颜色,声音是耳朵分辨震动识别的信息,即人脑认知的有限性在于信息在进入大脑的过程中已经被筛选过滤,于是透过感官获得的信息本身是扭曲的不完整的,由此,笔者觉得应该可以进入到人脑认知模型的解释了。

无论是通过语言或是事件,我们都在试图解读一个加密信息,并校准自我认知,而认知决策这一过程是通过快慢思考的协作体现,在《思考快与慢》之中,作者假设了快思考和慢思考两个系统的存在,对应于人脑认知的DMN和CEN两种模式,DMN的特点发散式联想,新信息与自我认知信息库中的信息对比,联想,重构,而CEN模式则是负责信息解密和最后判断新的信息是否可靠,信息在通过CEN模式验证后,会归入可信或存疑或否定的不同分类中,在睡眠时,人脑通过REM睡眠阶段来整合“被标记”可信的新信息并与相关神经元联结固定,而存疑和被否认的信息,通过神经元修剪和脑脊液对废弃蛋白的清除实现,由此过程来重塑认知网络,笔者认为信息(不可见)但确实附着于神经元(或许具体是蛋白,笔者非专业)中存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经历了人类经历了如此漫长又短暂的演化(相对而言),仍然没有放弃睡眠机制,因为我们依靠睡眠来重构神经网络校正自我对世界的认知。

总之,人对世界的认知修正,需要依赖人脑的认知解读-神经元网络再生和重构的过程,最后体现为人脑快速决策的判断基础,快思考并非缺陷,慢思考也不是偷懒,毕竟2%的大脑要占用20%的能量消耗,已是能量分配高度优化后的结果呈现,快思考是经过慢思考校正默认的快反决策,慢思考是为了纳入新信息来优化快反决策的精度,理性与感性并非谁更胜一筹,仅是两种认知模式的偏好,而人脑可以通过认知模式的协调优化决策,体现为个体为适应环境改变而做出的随时性决策,决策本身无分“好坏”“对错”是适应性生存的结果,但人本身是可以通过自身认知的校正,完成认知跃迁,使得决策更为符合合作倾向,毕竟合作模式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文明存续的基础。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科技能构造出电脑但未写入信息(代码)无法实现同效运作,为什么让AI学会肢体行动难度升级,人脑是主动信息输入与身体的协调合作是经过了漫长时间的演化优化,AI训练是通过被动信息输入、筛选、调整和模仿,两者呈现相似性,即信息输入(主动/被动)-模式识别-反馈强化的循环,而这套循环底层逻辑源于我们对世界信息流的解读与模仿,或许我们未发明,只是发现与模仿。

启示性书籍源于《MBTI》《思考,快与慢》《我们为什么要睡觉》《超越百岁》和我暂时想不起来信息源的信息获取途径和积累过程。

2025年07月29日 初稿
愿你每一岁都能勇敢无畏,自成山海。
鲜花(171) 鸡蛋(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