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757
- 在线时间
- 1176 小时
- 好友
- 0
- 分享
- 1
- 日志
- 0
- 主题
- 12
- 帖子
- 365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70
 
签到天数: 114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金币
- 2757 枚
- 威望
- 0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0 点
- 帖子
- 365
- 精华
- 0
 鲜花( 0)  鸡蛋( 0) |
10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2025年全球抗生素耐药性监测报告》。报告称,2023年全球范围内导致常见感染的实验室确诊细菌感染中,有1/6对抗生素治疗已经产生耐药性。
错误使用抗生素引发“大麻烦”近期气温骤降,初三学生小李鼻塞流涕、咽痛、低烧,奶奶忙不迭拿出家里囤积的“消炎药”让他吃上一片。奶奶还说自己每次嗓子痛如果不吃头孢一周多都好不了,吃了头孢不到一周就能好。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不少人以为生病后吃点“消炎药”就能好得快。然而,这里有个大误区:很多人口中的“消炎药”就是抗生素,而普通感冒绝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感染根本没用。滥用抗生素不但无益,反而可能招来药物副作用、人体菌群紊乱等麻烦,还会增加细菌耐药的风险。自从抗生素问世以来,人类和细菌的拉锯战就从未停歇。青霉素上市后在二战时期大量应用,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人们一度以为细菌将无法对人类构成威胁,但是不久便出现了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菌株。此后虽然不断有新药诞生,但耐药问题也层出不穷,到底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至今未见分晓。既然如此,抗生素究竟是什么药?简单来说,它专门对付细菌(也包括某些致病的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感染。判断一种药是不是抗生素,有个小窍门:许多抗生素名字里带有以下关键词——“霉素”(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西林”(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头孢”(头孢克洛、头孢克肟、头孢曲松、头孢地尼)、“环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磺胺”(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药名里出现以上字眼,多半就是抗生素了。如果拿不准,可以再看看适应症,如果写明是治疗细菌感染的,就不要指望它能对付病毒。细菌的反击:耐药性有多严重?
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列为全球公共健康和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最新报告已经敲响警钟:2018年至2023年,监测的常用抗生素中有超过40%出现耐药上升。换句话说,我们常用的许多抗生素在短短5年间疗效显著下降,而耐药攀升的首要原因正是人类自身不合理的用药行为。耐药细菌并非遥远的科学名词,它们就在我们身边潜伏。原本容易对付的常见细菌,如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现在已有约一半对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了。细菌感染严重时可致败血症、器官衰竭,一旦首选药失效,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如此,在儿童中高发的肺炎支原体感染也让医生头疼——现在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已经不那么明显了。这可能和我们国家的医生和家长,都更偏爱给有发热咳嗽症状的儿童使用阿奇霉素治疗有关。细菌是如何练就“金钟罩”般耐药功夫的?祸源正是不当用药。许多人不了解抗生素与消炎药的区别,把抗生素当成退烧消炎的万能药,嗓子疼、发烧就自己吃上几片;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缺乏准确诊断手段,遇到感染就图省事开广谱抗生素。而每一次不必要或不规范的用药,都可能让成为漏网之鱼的细菌学习到对付抗生素的办法,耐药本领越来越强。再遇到同类抗生素,这些经过筛选和考验的细菌“幸存者”就能轻松对抗,让治疗陷入困境。如果任由耐药蔓延,人类可能重回“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超级细菌每年可能夺走近1000万人的生命。“限抗令”呼吁全民理性用药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下,各国政府已经在积极行动。我国早在2012年就出台了抗生素分级管理的“限抗令”,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经过多年整治,已取得明显成效:我国重点医院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已从2011年的59.4%下降到2023年的33.4%,门诊使用率从16.2%降至7.1%。但目前监测主要覆盖的是较大的医疗机构,众多基层医疗机构的用药情况尚未充分纳入监测。再考虑到各地医疗水平差异和新出现的监管空白地带,抗生素滥用的风险依然存在。例如现在一些药店或者网上药店可以绕过监管系统,在手机上下单就能当日送药(抗生素)上门。有关部门应该继续强化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和公众对耐药的防范意识。普通患者请谨记以下用药原则:感冒发烧不乱用抗生素:大部分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是病毒所致,用抗生素无效,还可能带来副作用。若没有确诊细菌感染,不要自行服用抗菌药物。遵医嘱按疗程用药:如果必须使用抗生素,一定严格按医生规定的剂量和天数服完,不要症状稍好就停药。半途而废容易让残余细菌死灰复燃并产生耐药性,下次感染会更难治疗。不随意囤药借药:家里不必特意囤积抗生素,也不要把剩余抗生素随便给别人用。不同感染需要不同药物,乱用只会增加副作用和耐药风险。觉得自己可能需要抗生素时,应尽快就医让医生判断。抗生素是对抗感染的利器,别因为滥用导致这个利器变钝。面对严峻的耐药形势,我们既要有警惕之心,也要有行动意识。从每一次谨慎用药做起,每个人都能为遏制超级细菌尽一份力。唯有医患携手、全民参与,才能让抗生素继续守护我们的健康。
【来源:公众号(半月谈)】
|
-
总评分: 金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