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440
- 在线时间
- 994 小时
- 好友
- 3
- 分享
- 0
- 日志
- 0
- 主题
- 127
- 帖子
- 445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160
   
签到天数: 369 天 [LV.9]以坛为家II - 金币
- 12220 枚
- 威望
- 110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1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328 点
- 帖子
- 445
- 精华
- 0
 鲜花( 501)  鸡蛋( 0) |
日前,保时捷女销冠被AI合成不雅视频一事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关注。10月10日,两次成为年度销冠、今年拿下半年度销冠的青岛保时捷中心销售牟女士,通过社交媒体发文表示,最近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利用AI技术恶意合成的虚假视频和不良视频,对她进行诽谤和侮辱,导致她的正常生活已受到严重影响。
10月12日,牟女士再度发声表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并晒出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一丁姓男子在群内转发牟某文照片图文并搭配不雅视频,对其侮辱,后被查获。根据《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决定给予行政拘留五日的行政处罚。“相关案件已正式进入司法程序。”牟女士表示。
事实上,她不是第一个被AI造假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据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吴昕栋介绍,2023年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国内首例AI换脸民事公益诉讼案中,在未取得被编辑人同意的情况下,犯罪分子虞某利用AI换脸软件,将从互联网等渠道收集到的百余人的人脸信息与部分淫/秽视频中的人脸信息进行替换合成,制作生成虚假的换脸视频1200余部,在社交软件上进行传播;此外,他还为他人提供换脸视频定制服务,即根据客户提供的视频或照片制作换脸视频,在网络上销售AI换脸软件、提供换脸素材并传授使用教程,共非法获利6万余元。经审理后,法院认定其行为构成制作、传播**物品牟利罪,判处有期徒刑7年3个月。
从几张照片、几秒音频,到一段以假乱真的视频,如今,生成式AI技术的发展让造假几乎不再需要任何专业门槛。AI换脸、声音克隆这些原本服务于影视制作、数字人等领域的前沿工具,正被推向**、诈骗等黑灰色地带。在这种情况下,真相该如何追上算法?
有人工智能从业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基础的AI换脸操作目前可以说几乎没有门槛,普通人也能通过开源模型,或是在软件、网站等上少量付费几元到几十元,就能生成几乎能以假乱真的图片和视频,10多秒的视频只需要几分钟即可。如果想要更精细的定制化服务,加价到几百元,也不难获得。
北京云亭律师事务所律师王琼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维权障碍首先在于AI生成内容可通过多平台快速裂变传播,且制作者常使用匿名账号,追责链条长;其次,技术溯源困难,需要通过视频生成时间、技术水印等电子数据鉴定证明侵权事实;此外,可能存在部分平台以技术中立为由推诿,未及时提供后台数据。
吴昕栋补充指出,取证是受害者维权的“死结”:一方面,深度伪造视频的面部匹配度可达90%以上,但全国具备资质的鉴定机构数量非常少,排队及鉴定周期较长;另一方面,AI虚假内容常通过境外服务器、加密群聊传播,存在跨境取证的制度障碍,跨境取证周期长,导致原始文件极易灭失,很难固定关键证据。受害者一边承受着无法完全自证清白、被污名化之下的极大心理压力,另一边又要面对较高的维权成本。
来源:微博@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