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书香门第!

书香门第

 找回密码
 注册

文学传播不能只靠话题营销

查看: 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娱乐] 文学传播不能只靠话题营销 [复制链接]

Rank: 12Rank: 12Rank: 12

签到天数: 11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金币
11760 枚
威望
45 点
好评
0 点
爱心值
0 点
钻石
0 颗
贡献值
6 点
帖子
52509
精华
0

出勤勋章 富翁勋章

鲜花(0) 鸡蛋(1)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8-5 19:31:2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学界近来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一方面,文学图书销量下滑;另一方面,又屡屡有作品燃爆市场,仅这几个月里就出现多次热销事件——刘楚昕获奖作品《泥潭》销量超40万册,邓紫棋科幻小说《启示路》预售首日销量20万册,韩红诗集《我与蒙面诗人》5000册签名版3秒内被抢空。

  这些热销文学都具备一定的“卖点”,即能够吸引消费者、促成购买的核心优势或独特价值。比如,《泥潭》作者刘楚昕广为流传的获奖感言提前锁定了读者好感:自幼热爱文学的他在女友陪伴下坚持创作,当文学梦想终于实现时,女友却因病离世,一句“越过山丘却发现无人等候”让无数网友动容。再如,歌手、明星跨界写诗写科幻,其身份具有号召力,容易带动从粉丝到读者的受众迁移。

  出版方利用这些卖点做足营销,本也无可厚非。当下娱乐形式多种多样,文学图书要想突出重围,的确需要更多被看见被讨论的热点。何况,人们对文学的接受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从依赖文学期刊、文学评论、文学奖项或是影视剧改编,变成更多源于网上的讨论热度。“什么人写”“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写”都带有某种话题性,能迅速抓住人们的好奇心,激发阅读兴趣,也能使人们和作品产生联结感,愿意通过购买、阅读去满足社交需求。

  然而,当人们越来越把文学卖点简化为话题性,甚至盲目追求话题性、追求流量热度时,也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出版资源和市场资源向流量明星、跨界艺人的不断倾斜,热门话题带来同类型作品的批量复制,创作者为迎合话题、制造话题而进行的功利性书写,以及可以想见的,一些作品速成速朽,火过之后便销声匿迹,如过眼云烟。

  事实上,文学作品不仅有外部卖点,在其内部同样有着各种看点,比如题材的特殊、语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形式的新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等。二者区别在于,外部卖点能迅速形成某种讨论氛围、促成消费,却很容易消散;内部看点接受起来比较漫长,但它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独特价值,决定了文学的生命力能否长久。如黎紫书的长篇小说《流俗地》,2021年刚推出时并没有什么话题营销,但在细水长流中逐渐形成读者口碑,影响力持续发酵,4年来不断加印,仅今年上半年就在不声不响中加印了7万册,成为稳扎稳打的长销书。

  “我觉得我的水平还配不上这么大的流量。这么多读者来找我签名,并不是因为我的书写得多好,是因为我自己成了一个符号。”这是青年写作者刘楚昕面对作品热销时的清醒。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文学也不例外,需要在作品与读者之间搭建更多样的桥梁。话题、事件、流量、明星,这些可以让文学更快被看见,但看见之后要兑现的是阅读,质量是否配得上流量,最终要靠作品质地来回答。让一部作品打动人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不是那些华丽的营销标签,而是字里行间闪耀着的价值光芒,是对世道人心与审美风尚的深刻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人民日报 》( 2025年08月05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
鲜花(0) 鸡蛋(1)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