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到天数: 241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金币
- 58155 枚
- 威望
- 586 点
- 好评
- 2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11257 点
- 帖子
- 5292
- 精华
- 1
 鲜花( 84)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胡米 于 2025-7-11 22:46 编辑
【本文文案】
2019年北京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张康熙皇帝1716年发去欧洲的谕令,内容是寻找他派去罗马多年而杳无音讯的洋钦差。这份谕令呈朱红色,历史上又称“红票”。因正史中没有记载,红票的来历一直成谜。康熙为何会派西洋传教士做钦差?派他们到欧洲去所为何事?
本书以红票作为叙事切入点,抽丝剥茧,围绕清初皇室特别是康熙帝与汤若望、南怀仁为代表的北京传教士群体之间的互动,抉出了一段中国与西洋深度接触的往事。
进入中国的西洋传教士,与中国各阶层有着广泛的接触,上至皇帝高官、下至贩夫走卒,他们的交往交织着文化碰撞与私人恩怨,纠缠着国际竞争与内闱宫斗。
作者精读中西文献,细加论证,在诸如清初历狱、中西礼仪之争、雍正禁教等热点问题上均有原创性见解,并对流传已久的“闭关锁国”“朝贡体系”“文明冲突”等历史论调提出了质疑,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兼具的佳作。
【站内地址】
http://www.txtnovel.vip/thread-4133289-1-1.html
【书籍类型】 历史 趣味科普
【推荐指数】 ★★★★★
【原创简介】
1716年,康熙皇帝为寻找派往欧洲却失联十年的四位传教士钦差,印制了300份三语(汉、满、拉丁文)“寻人启事”——红票,通过商船发往欧洲。这一事件在清官修史书中只字未提,却成为解开清初中西交流密码的钥匙。作者孙立天以红票为切入点,串联起康熙与传教士的特殊关系、宫廷政治的波谲云诡,以及中西文化碰撞的火花。
【原创书评】
被历史区up主种草了孙立天的《康熙的红票》,一读就陷进去了。书中康熙这人实在太颠覆印象了,作者写得也特会抓人心,他没把康熙写成神,而是个精打细算的实用主义者(作者写得甚至有点“唯粉”视角)。他会让传教士给自己带巧克力,研究代数题到深夜,把传教士当包衣奴才(养了四十年的狗也得护着!),西学只与皇子共享,本质上与历代皇帝豢养僧道差别不大。66岁骑马6小时累垮苏格兰使臣,地方芝麻小事也要追查到底,用私人内务府绕过儒家制度束缚。这种反差感太魔幻了,一个坐拥天下的皇帝,居然像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对着西洋望远镜琢磨月球上的坑。能感觉到这是个活生生的人,有好奇心,有控制欲,会护着自己人,也会为了权力算计。
书中通过“康熙为何派传教士当钦差”“红票如何影响欧洲决策”等悬念推动叙事。对传教士的描写细致入微,如汤若望的政治命运、南怀仁的科学贡献,以及他们在中国的“变形”,既有宗教抱负,又不得不适应清廷的主奴关系。传教士不光要给康熙当老师,还得帮着签《尼布楚条约》,用拉丁语跟俄国人吵架。满人内部一度是多元小世界。但汉化越深,后期越显保守。有个叫穆经远的传教士,跟着九皇子卷进夺嫡风波,被雍正治罪时那股子“主子去哪我去哪”的忠心,活脱脱一个被汉化的老派臣仆。这些人多是欧洲高知,怀抱宗教理想远渡重洋,到了中国却成了皇帝家的 “奴才”,这种身份的拧巴,个人的挣扎与形变,是时代缩影,出世入世的矛盾。
雍正继位后的禁教政策,常被解读为中西文化冲突的必然结果。但作者却觉得,这更多是宫廷政治的产物。传教士卷入储位之争,触动了雍正的敏感神经。此外,雍正个人对佛教的偏好,也促使他对天主教采取排斥态度。这种转变并非文明冲突,而是帝王权术与个人意志的偶然结合。
《康熙的红票》能够在低迷的市场中杀出来是有原因的。它基于扎实考证,文笔平白晓畅,将枯燥史料化为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它带我们跳出刻板史观,看到一个更复杂、更“全球化”的康熙朝,一群在历史夹缝中挣扎的传教士,以及权力、文化、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碰撞。书中的史料运用是作者融合满文档案、拉丁文文献、欧洲商船记录等多语种材料,考证出传教士艾若瑟的墓碑残片现存广州博物馆,以实物印证红票的历史真实性。这种扎实的考证,让读者仿佛置身历史现场。就感觉历史的宏大叙事,真经不起细节的推敲!很多所谓的“必然”,不过是偶然的堆叠。 |
鲜花鸡蛋小叮当不会长大 在2025-7-11 22:13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
总评分: 威望 + 2
金币 + 250
好评 + 1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