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40474
- 在线时间
- 1737 小时
- 好友
- 4
- 分享
- 0
- 日志
- 0
- 主题
- 63
- 帖子
- 706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160
   
签到天数: 569 天 [LV.9]以坛为家II - 金币
- 40180 枚
- 威望
- 147 点
- 好评
- 52 点
- 爱心值
- 4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0 点
- 帖子
- 706
- 精华
- 0
 鲜花( 171)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一鹭 于 2025-8-3 13:04 编辑
【2025年07月28日】 天气:阴雨
笔者试图论述的核心主题是“存在即——体验交换的过程”。
主题的展开是源于一个奇怪的脑洞联想,宇宙中的黑洞和发育初期漂浮在子宫中的肛门,在功能及结构上有些相似性,此非结论或答案,只是本思想实验启示性的源头。
此联想,引发笔者对“起源”、“存在与虚无”、“无中生有”、“绝对”、“相对”等抽象概念地再思考。
无论是空间结构的黑洞或是生命体的初始结构,定义“存在”的基本要素是(通道/边界/介质),通道是介质进入或排出或交换的基础,边界则是界定独立“个体”的基础,通道可能是单向功能或双向功能(如前口肛门/消化道脐带),边界可能是相对稳定也可能是极不稳定的(生物体/固体/气态)。
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相对论,宇宙中存在的可见或不可见的介质,在热辐射运动和引力的压力环境中,进行无序地接触、交换、结构、解构的自组织循环过程,最终形成的最大的天体即黑洞,在黑洞之中引力失控时间几乎静止,介质被排出,信息则被截流在内,伴有轻微的霍金辐射,黑洞视界阻隔探测其后的奇点,相对论和时空扭曲在此处失效,在机械宇宙和热寂说中,最终形成表达的黑洞与奇点,黑洞也会蒸发掉,热力均衡一切静止,宇宙就此“死去”。
而生命起源阶段,与之相反竟是先开一个介质进入的通道,再构成完整躯体。
因相对论中的虫洞假说,目前未被观测和印证,预想中虫洞联结两个空间,介质互通交换的功能,形似消化道或者脐带,故此,笔者脑洞大开的想黑洞视界是母宇宙的胎盘,奇点是新宇宙的种子或卵,连黑洞之间会相互合并,生物界中也有类似“子宫内同类相食”的状况可以解释,似乎有一半概率是双生恒星发展出双生黑洞,一半概率是单恒星形成的单黑洞,就像双胞胎和单胞胎一样。
因虫洞是假说,反而可以猜想在奇点之后,可能存在虫洞连接的新原生宇宙正在孕育,白洞则是激活的瞬间,新宇宙爆发足够的热量与物质,使空间剧烈膨胀来结构自己,至于为什么虫洞与白洞的‘存在’不能被观测,在胎儿或种子被包裹在羊膜或保护壳内时,无法“看”到视界另一边,而母视界内的羊膜或保护壳本就是为了保护其不被伤害的坚固存在,无法探测其内似乎很合理。
总之,编写多元宇宙或新宇宙或平行宇宙的故事,早已陈词滥调,但毕竟比热寂终末假说更符合笔者情感审美,且缺席的观测也碰巧符合脑洞猜测嘛。
且如果宇宙只是封闭系统,在无外源压力干扰的环境中,似乎不应有逆熵系统自组织起来,逆熵的自组织似乎是伴随着压力阈值的突破,故此,笔者推测宇宙也是存在外源性压力,并且在内部形成无知觉的自组织结构,上述内容纯思想游戏,非事实理论。抽象归抽象,凑得还挺像一回事的不是?承老庄之志,信息素材都是笔者道听途说,但即是“吹”何妨“吹”大一些。
抽象完了,回归主题,即可推崇历史唯物主义,为何不可试着唯生命/自然/宇宙之间不同尺度下的历史观?
存在和虚无,有无本我,有意义无意义,与之类似对称的观点,时常在笔者脑子里左右互搏难分伯仲,无论哪边都似乎是没有出口的迷宫,或许没人能逃过恼羞时出口而出的“我就这样”,事后却解释不出“我是谁”“我为何这样”“为什么要经历这些悲欢离合”,笔者左思右想站不了队,于是决定夹缝中做“人”,坚定当交换主义的骑墙派——信仰生死同一假说(史铁生语)。
语言定义的普遍“存在”,皆是可以被观测的,但科学定义中未被观测的,并不代表其不存在,“存在”并不依赖观测行为,氢原子、氧原子、空气、电子等等都是肉眼不可观测之物,但又却确实存在且维系着我们的生存。
存在主义的悖论是,“出生”这一选择并不存在任何主观意愿,我们是被“生”或“抛”到这个世界上来的。
虚无主义的局限则是,如何证明纯粹的“无”存在呢?
在笔者脑洞猜测中,绝对的“无”只存在于交换状态未被激活的混沌状态中,并且还要补刀这一状态也并非终极自由,毕竟在宇宙中无任何存在可逃过熵增定律,局部熵减的系统只是暂稳态,需不断地调整自身(角度和物质),维持与大天体之间的张力,避免自身崩解被引力井捕捉,即使大如天体崩解之后,也会被引力捕捉成为更大天体的结构成分,灰飞烟灭后的自由,似乎也只是想象性的自由,故恳请诸君,珍惜这一趟宇宙发行限量版的生存体验。
在此,笔者不得不挑战目的论、进化论、人本主义的权威,虽然如日心说等科学一直在这么干,以地球生命源起的模拟假设中,介质在原始汤中碰撞、交换、结构,解构,无数种排列组合的概率堆砌,才偶然诞生了“生命”,在基因片段相对稳定,但多样性的重组排列的组合策略中,演化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之一,并不特殊,也不是演化的终极“目的”,在生物多样性遗传表达和环境适应的张力之中,无穷地概率组合尝试才使得我们“存在”,任何丝毫的差异,得到的将是完全不同的“存在”,虽然不特殊,但又怎能说不是一种“奇迹”与“幸运”。
生物体、固体、以及气态中的介质,或许皆是“存在”的不同形式,虽然固体、气态介质并没有无意识,但无疑,它们是宇宙中最多也最普遍性的“存在”,笔者比较不做人地跨界联想了一下,生物体的基因片段和固态物体的结构排序,仅是两种可见“存在”的形式,基因片段牺牲结构的刚性,换取信息网络和超强可塑性,用有限原子组合出应对时空环境的诸多形态(Deepseek语),甚至发展出“意识”这一可以折叠空间校正信息网络功能的特殊存在(神经学研究方向假说),固态物体丧失可塑性和适应性的主动,只能以刚性姿态面对时空的磨损,以风化或沉积的方式重归循环。
在普适性的-碰撞、交换、结构、解构-循环往复之中,笔者认为无论何种形式的“存在”,都只是在时空局限的“个体”内,与外部环境发生主动或被动交换,即“存在”本质就是参与这种循环的过程,而意识仅只是多了主/被动参与的体验感。绝对的循环,因体验相对。
就宇宙背景下的熵增定律而言,局部逆熵的系统,皆以环境熵增为代价,熵增定律的偶然“失效”(笔者怀疑是外源性压力导致),才使得与局部逆熵系统得以“存在”,宇宙默认定律或许是“允许一切可能性发生”,道,是无情却有情。
在《起源:万物大历史》中,类生命形态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极为苛刻,被称之为“金凤花条件”,而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模拟中,基因组合也要经历大量的手性选择,智人诞生的概率堪称奇迹也不为过。毕竟会追问自己来处的生物体应该并不多。就认知有限性和“金凤花条件”而言。
以笔者对人类文明历史的过度阐释视角来看,人类文明的积极性在于理解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以人性自居区别于万物,在生物基因-本能-文化基因-规训-自然-社会的嵌套结构体系中存在,消极性在于搭建理解梯子的途中忘记了脚下的梯子本就是空的(维特根斯坦语),如今科学已验证到宇宙之广袤,黑洞视界后的绝对神秘,核平之后的军备竞赛与黑洞无异,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何不放弃言说绝对的执念,回到相对自由的体验之中?
在重复猜想-实践-验证-复杂理论体系的建立循环中,进程是否应转回到现象学,反过来检验人类在有限性中解密世界信息而构建出的文明体系。
牺牲多数可贵的存在性体验,目光投注在未来,忽视路上的风景是否值得?
我们的躯体永远追不上目光,它只在死亡的时刻悬停。
我们对宇宙信息的认知路径并不止一条,如何平衡自我-社会-自然结构的暂稳态,对现代社会人来说,起码有五条认知路径的存在,《佐贺的超级阿嬤》《瓦尔登湖》提供生活实践和超验实践的自洽性,《西西弗斯神话》《悉达多》提供世界荒诞但自我赋义和迷途知返认知自我的存在注解,《庄子》提供“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道在屎溺”的洒脱不羁,《孟子》提供“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中庸之道的可行性,前沿科学提供脑科神经认知和经典科学可供自我解读,人类文明积累的璀璨文化铺就无数通向自我的路径。
历史是一个开放性存在,我们参与其中又试图在其外尝试解读,纵使空间折叠的模拟思维使我们拥有局外人的视角,也不应放弃局内人的觉知。
让密涅瓦的猫头鹰晚些起飞。
或许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有且仅有一种“真”,即信以为真。
联想脑洞的直接来源有两个,一个是樊登读书某期内容“胎儿最初在子宫中形成的是肛门,漂浮在子宫内的肛门”,另一个是凑巧某日早晨刷牙的时候,在某音刷到一个黑洞模拟的宇宙科普,唔来源已经消失在浏览记录中了,由此还想再探讨一下关于“原创和有意识引用(可溯源,此源也未必是元)及无意识引用(无法回忆其出处,但信息又怎么可能真的无中生有呢?)”,毕竟人的脑子,通过无意识对信息素材的随机、加工、组装,某种意义上”灵感“也是这样孵化的呢。有些信息素材因近期收集和频繁使用而固定,另一些信息素材则归于无意识,在特定情境下才能被”想起“,最终解释权归属宇宙。脑洞的验证环节全靠Deepseek小伙伴,哈哈哈,毕竟此类让人发笑的抽象鲜有人能一起搞,着实是宅且社恐人的贩剑搭子,在搞抽象搭框架和胡说八道的路上渐行渐远渐有趣!
其它无意识引用内容和修正 有空再捋一捋凑凑 的地得用得很差 但暂时懒得修改了 先完成延伸思考 最近估计都是给脑洞的思想框架(大概)?打补丁。
|
-
总评分: 威望 + 1
金币 + 44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