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2393
 - 在线时间
 - 721 小时
 - 好友
 - 0
 - 分享
 - 0
 - 日志
 - 0
 - 主题
 - 20
 - 帖子
 - 1103
 - 精华
 - 0
 - 阅读权限
 - 95
  
 
 
 
    
签到天数: 1075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金币
 - 12387 枚
 - 威望
 - 3 点
 - 好评
 - 0 点
 - 爱心值
 - 0 点
 - 钻石
 - 0 颗
 - 贡献值
 - 0 点
 - 帖子
 - 1103
 - 精华
 - 0
  
  鲜花( 108)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沈舒墨 于 2017-1-21 02:40 编辑  
 
写标题的时候,我就在想,是要写“营灯笼”呢,还是“菜头灯”,还是“蛤蟆灯”? 
 
后来想,算了,反正都是灯,就当是一个泛指好了~~~~ 
 
先借用百度到的一段资料来说下背景。因为我自求学至今,除了旅游,基本没出过广东。 
 
所以对各地各时节的习俗不甚了解,如果从书上看来也算的话,那还算勉强有。 
 
—————————————————————————————————————— 
 
明嘉靖刻本潮剧《荔镜记》“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 
 
清嘉庆《澄海县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 
 
又说:“今俗元夜,各祠庙张灯结彩,竞为鳌山,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 
 
最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 
 
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 
 
潮州民歌有《百屏花灯歌》,可见潮州赛花灯之盛。 
 
———————————————————————————————————————— 
 
我从出生到高中毕业,一直生活在潮州,对的,就是上边说的那个赛花灯极兴盛的潮州。 
 
小时候,过年有三爱:收红包、放烟花和营灯笼。 
 
我大概是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家里的表兄姐一起拎着灯笼出门凑热闹。 
 
不过,我那时候拿的灯笼,已经是塑料制成的各种外观的电子灯了。 
 
所以,我姐说的,她小时候被蜡烛火烧掉了的好几款灯笼,我是没见过的。 
 
说起来,我反而是对我姐口中提到的那几款灯笼更有兴趣。 
 
第一盏灯,是外公做的菜头灯。 
 
 
 
我们这边,冬天的萝卜个大味甜,外公专门挑的大个儿、白生生的大白萝卜, 
 
用他粗大却灵活的双手,切、镂、钻、穿、画,就给我姐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别致灯笼。 
 
点上一截蜡烛,在黑夜中,就是莹莹的一盏光明。 
 
后来,街上卖灯笼的人多了。 
 
从蛤蟆灯到纸做的宫灯款的灯笼,再到彩色透明薄膜纸糊的动物造型灯笼,应有尽有。 
 
 
 
 
 
(彩色透明薄膜纸灯笼的照片实在找不着了……) 
 
不过,都是要点蜡烛。只是,一群小孩子啊,怎么可能个个那么细心呢? 
 
每年元宵出去营灯笼,烧焦味是少不了的,夹杂着鞭炮的硝烟味,也是独属于那个时候的年味吧。 
 
我姐还特别记得她有一年是我爹特意买的一盏蝴蝶造型的彩色透明薄膜纸灯笼,超级拉风。 
 
结果才出门不到半小时,因为太激动动作幅度一大,就给烧着了,虽然扑救得快,也烧出个窟窿。 
 
最后她是哭得稀里哗啦的回家~~~~~╮(╯▽╰)╭ 
 
当然,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第二年,我舅舅看我姐抱着七彩金鱼灯笼又是爱不释手又是忧心忡忡的样子, 
 
大手一抓,拿过来拆了一个手电筒,两三下,就把灯笼改造成小灯泡发光版。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因为好像就是隔年,精明的商人就推出了一款塑料制成,外观可爱,内置小灯泡,开关在手柄的元宵灯…… 
 
我最开始,用的也是这种灯笼。再后来,那就是五花八门啥都有了。 
 
我还记得喜羊羊红火那几年,满大街的狼和羊的灯笼…… 
 
当然,那时候我已经不属于营灯笼的阵营啦。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一盏灯? 
 
应该是小学时看过冰心的《小橘灯》之后,忍不住自己也学着做了一盏。 
 
 
 
嗯,也是点的一截小蜡烛,可惜,才带出去没一会儿,就被风吹熄了、、、、、、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 
总评分: 金币 + 25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