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

标题: 【好友拼拼】为何“大肚子”总是伴随脂肪肝?肚子上的肥肉是如何“入侵”肝脏的? [打印本页]

作者: 折木芽生秋    时间: 2025-11-20 23:10     标题: 【好友拼拼】为何“大肚子”总是伴随脂肪肝?肚子上的肥肉是如何“入侵”肝脏的?

本帖最后由 折木芽生秋 于 2025-11-20 23:20 编辑

为何“大肚子”总是伴随脂肪肝?肚子上的肥肉是如何“入侵”肝脏的?

内容来源: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我们都听说过这个故事:吃太多高脂食物,人会变胖,肝脏也会跟着“变胖”,也就是所谓的“脂肪肝”。医生们也常提到一个词,叫“肠漏”。

这个词听起来很形象:肠道像个漏水的管子,吃进去的“坏东西”——比如细菌或者它们的“碎片”——从肠道里漏了出去,跑到了肝脏,引发了炎症。这就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经典解释。

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故事只讲了一半呢?

事实是,我们的肠道远比一根“管子”要精密。它不是一道防线,而是两道。

想象一下,我们的肠道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

1.第一道防线(外城墙):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肠道屏障”(IEB)。它由肠道表面的细胞紧密排列而成。

2.第二道防线(内城墙): 这是一道很少有人知道的“秘密防线”。在“外城墙”的后面,环绕着那些准备将营养运往肝脏的“高速公路”(血管)。这道防线叫做“肠道血管屏障”(Gut Vascular Barrier,简称GVB)。

任何“入侵者”(比如细菌)要想从肠道“越狱”并抵达肝脏,它必须依次攻破这两道城墙。

一个关键的谜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脂肪肝的悲剧,到底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外城墙”一破,肝脏就开始遭殃了吗?还是说,必须等到“内城墙”也失守才算?

今天,这个“破案”的故事终于有了关键进展。

“城堡”的慢动作回放:两道防线是如何失守的
一群来自意大利和瑞士的科学家,决定用“慢镜头”来回放整个“入侵”过程。巧合的是,这群科学家中的领军人物Maria Rescigno教授,正是几年前首次发现并命名了“内城墙”(GVB)的“建筑师”之一。没有谁比他们更了解这座“城堡”的构造了。

他们给小鼠喂食高脂肪饮食(HFD),然后像侦探一样,一帧一帧地观察“城墙”何时被突破。

案发第48小时:外城墙失守

侦探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仅仅吃了两天高脂食物,“外城墙”(IEB)就失守了!防御系统变弱,细菌成功“越狱”,进入了“外城墙”和“内城墙”之间的“护城河”(专业上叫“固有层”)。

但是!此时的“内城墙”(GVB)依然坚固。通往肝脏的“高速公路”还是安全的。

案发第1周:内城墙被攻破

又过了几天,到了第一周结束时,灾难发生了。“内城墙”(GVB)的“城门”也被攻破了。

现在,入侵者们长驱直入,可以搭上“高速公路”(血管),浩浩荡荡地涌向肝脏。

而最最关键的发现是:“内城墙”失守的这一刻,小鼠的肝脏本身还没有出现脂肪堆积(脂肪变性)。

这一关键发现,彻底揭示了真相。

这意味着“肠漏”不是脂肪肝的结果,而是原因。更准确地说,“内城墙”(GVB)的失守,是肝脏“黑化”的真正“发令枪”。

[attach]3588641[/attach]

图1|仅一周的高脂饮食就足以导致肠道血管屏障渗漏

真正的“纵火犯”:是脂肪,还是细菌?
侦探们又有了新问题:“城墙”是被高脂饮食这个“炮弹”直接轰塌的,还是被它在肠道里“喂”出来的“内鬼”(坏细菌)从内部瓦解的?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经典的“卧底”实验——粪菌移植(FMT)。

1.他们从吃了1周高脂餐的小鼠(“A鼠”)肠道里,收集了它们的“坏细菌”。

2.然后,他们把这些“坏细菌”移植给了那些吃着完全健康食物的正常小鼠(“B鼠”)。

结果令人震惊:仅仅是“换了”一套肠道细菌,B鼠的“内城墙”(GVB)也失守了。哪怕它们一口高脂食物都没吃,它们的脂肪组织也开始增多了。

\\破案了:\\真正的“纵火犯”,是高脂饮食所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Dysbiosis)。是这些“坏细菌”攻破了我们的防线。

[attach]3588642[/attach]

图2|肠道血管屏障(GVB)渗漏导致大分子和细菌通过

终极拷问:如果“内城墙”永不陷落?
现在,是时候进行终极验证了。科学家们问出了那个价值连城的问题:“如果我们能造出一座‘内城墙’永不陷落的城堡,会怎么样?”

他们通过基因改造,创造出了一批“超级小鼠”。

这座“内城墙”(GVB)的“城门”上,有一把关键的“大锁”(一种叫做WNT/β-catenin的信号通路)。研究人员用基因技术把这把锁永久锁死,让它坚不可摧。

然后,他们开始给这些“超级小鼠”喂食同样可怕的高脂肪饮食。

接下来的景象,堪称奇迹:

○和预期一样,“外城墙”很快就被攻破了。

○“护城河”里(墙间组织)再次挤满了“入侵者”(细菌)。

○但是……“内城墙”岿然不动! 细菌们无法进入通往肝脏的“高速公路”。

最后,当研究人员检查这些“超级小鼠”的肝脏时,他们发现——这些小鼠完全没有得上脂肪肝!

这个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只要“内城墙”(GVB)守得住,哪怕“外城墙”破了,哪怕吃着高脂饮食,肝脏也能安然无恙。反过来说,“内城墙”的失守,是脂肪肝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attach]3588643[/attach]

图3|内皮细胞特异性功能增益小鼠能抵抗脂肪变性的诱导

所以呢?这对我们有什么用?

这个发现彻底重塑了我们对脂肪肝的理解。它告诉我们,未来的治疗重点可能要变了:与其笼统地谈论“肠漏”,我们不如精确地去“修复”那道“内城墙”。

这可能吗?可能!

研究团队测试了一种名为“奥贝胆酸”(OCA)的药物,它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其他肝脏疾病。

他们惊喜地发现,OCA的作用机制,恰好就是去“锁紧”那把“内城墙”的“大锁”(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在预防上: 同时喂高脂饮食和OCA,小鼠的“内城墙”完好无损。

○在治疗上: 对于那些已经患上严重脂肪肝(NASH)的小鼠,在连续喂食OCA两周后,它们受损的“内城墙”被奇迹般地修复了,肝脏的损伤和脂肪堆积也得到了逆转。

这不仅仅是小鼠的故事。最后,研究人员检查了人类NASH患者的肠道样本,他们发现了同样的证据——和健康人相比,NASH患者的“内城墙”(GVB)也处于“城门大开”(屏障受损)的状态。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清晰的未来:我们对抗脂肪肝的战争,有了一个全新的、精准的战场。这场战争的胜负,或许不只在于你吃了多少脂肪,更在于你肠道里的那群“卫兵”(好细菌)能否帮你守住那道通往肝脏的、最关键的“内城墙”。

参考文献:

Mouries, J., Brescia, P., Silvestri, A., Spadoni, I., Sorribas, M., Wiest, R., ... & Rescigno, M. (2019). Microbiota-driven gut vascular barrier disruption is a prerequisite for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development. Journal of Hepatology.doi: 10.1016/j.jhep.2019.08.005

内容来自:合康谱精准医学科普基地


作者: 浅酌朱颜    时间: 2025-11-20 23:17

那就尽量少吃不吃高脂性食物吧,身体健康比啥都重要
作者: 法国湖里区    时间: 2025-11-20 23:17

既然这样那保护肠道健康也很重要呢,当然少吃高脂食物也是没错的
作者: 尉迟霖    时间: 2025-11-20 23:19

以前同事也有脂肪肝,但是是喝酒喝出来的
作者: 流寻月    时间: 2025-11-20 23:44

减少油脂的过多摄入,保持合理的运动,晚上不要吃宵夜,多增加hit的训练
作者: _gemini    时间: 2025-11-20 23:47

楼主这科普太有学术性了,我得好好认真研究研究
作者: 文章-    时间: 2025-11-21 02:50

这研究很科普啊!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作者: 桃木猫猫    时间: 2025-11-21 06:25

这个好细菌什么时候能变成药品或者保健品普及啊?
作者: 任处荷塘    时间: 2025-11-21 06:49

太专业了,出问题还是在吃的上面




欢迎光临 书香门第 (http://www.txtnovel.vip/)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