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门第
标题:
“不老松”的活力人生
[打印本页]
作者:
_gemini
时间:
2025-9-25 20:15
标题:
“不老松”的活力人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社交平台上火爆的土拨鼠尖叫视频,让87岁的朱锦沁想起在青海的日子。那时担任青海省地方病防治所(现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所长的她,与同事们一起在高山野地间从事鼠疫防治工作。
土拨鼠学名旱獭,是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部高原地区。土拨鼠是鼠疫耶尔森菌的自然宿主,也是我国甲类传染病——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之一。
近年来,朱锦沁开通社交平台账号“多肉不老松”,为公众讲述鼠疫防治往事,现有20多万粉丝,其中一条关于旱獭的科普视频浏览量超过2400万。多肉是她认为最像自己的植物,只需浇点水就能生长。无论是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的实验室,还是在青海距离鼠疫发生地几步之遥的毡房,抑或是回到上海枫泾镇的自家院子里,这株“多肉”都在努力扎根,用心生活。
大学毕业,回青海投身防治工作
退休10余年后,朱锦沁再次回青海访友。与此前不同的是,青藏铁路通车了。往事被高原上的风,吹进了她的记忆。
17岁时,她把自己裹进蓝色的大棉衣里,投奔在青海工作的父亲。从上海到兰州,青山绿水在车窗外远去,取而代之的是奔涌的黄河。兰州以西火车未通,她只记得上了卡车,一路尘土,从白天一路摇晃到晚上,晕头转向间到了西宁。一下车,她傻眼了:12月的西宁一片苍茫,举目只有黄土砌成的房子。
“啊么了(什么事)?”,听到第一句青海话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到达大西北。这个瘦弱的上海姑娘之前因患肺结核错过了高考,在青海,朱锦沁参加了高考。她一口气填了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5个专业,一心想离开青海。后来,招生委员会工作人员告诉她:“你被录取了,青海第一。”
如愿被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系录取,经过3年学习,她被选拔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第八专业班。在这里,朱锦沁学习了大量关于鼠疫的实验室知识,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的两年实习,也为她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1959年至1961年,身在北京的朱锦沁对青海鼠疫暴发的情况有所耳闻。在捕杀过程中,旱獭尖利的爪子可能抓破捕捉者的手指,鼠疫菌就会通过血液进入人体。除此之外,特定种类的跳蚤也可能携带鼠疫菌,通过叮咬传播。青海许多鼠疫患者的淋巴结非常肿大,还伴随着高烧。
年轻的朱锦沁倍感揪心。毕业后,当初想要“逃离”大西北的小姑娘放弃留在北京的机会,执意要回青海。当她来到青海工作,才切身体会到这里的简陋:实验室没有自来水,只能自己一担担从水井里挑;防护用的是最基础的药棉口罩,1厘米多厚的药棉口罩遮住口鼻,一进实验室就闷热难耐……几十年后,她回忆起这段经历:“无论环境多么简陋,实验室工作人员从未有过一例感染,参与救治的每一名鼠疫患者都活了下来。”
把工作点扎在离患者最近的地方
朱锦沁时常会想起多年前在青海时的一个夏夜,她跟同事一起骑马到牧区送医送药。夜幕低垂,牧民的藏獒冲出来,撞上了她的马,她摔倒在草丛中,摔得很严重,从腰到胯骨再到大腿,右边半个身子都动弹不得。马行百里,回城医治几无可能,还有大量的牧民等着医药。她在草原上躺了一夜,忍痛望着星星,咬着牙告诉自己:“只要是交给我的任务,我一定不辱使命。”
消灭一场鼠疫,意味着不计人力、时间、金钱。刚进鼠疫防治所工作时,由于缺乏针对鼠疫的快速诊断方式,朱锦沁只能提取患者的皮肤组织回到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一等就是48小时、96小时,甚至更长。
35岁时,朱锦沁负责血清学诊断鼠疫的课题。面对散发的鼠疫,需要找出快速的诊断方法,捕獭大队立即行动起来。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远处是雪山,眼前是几十名全副武装的捕獭队员,3个月时间,捕了1000多只旱獭,用了1000多管试剂。根据这些试剂,朱锦沁团队将鼠疫血清学的诊断标准确立为滴度1∶40。研究人员近百个日夜泡在高原毡房的简易实验室,直到血凝试验完成——鼠疫有了2小时快速诊断标准,意味着我国鼠疫诊断标准同国际接轨。朱锦沁后来又参与了《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动物鼠疫流行判定标准》《人间鼠疫疫区处理标准及原则》等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几年后,挑战从实验室转移到了疫区现场。最开始是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乡有1名鼠疫感染者死亡,6名患者疑似感染鼠疫。第二天,朱锦沁带团队赶到现场。在鼠疫这一烈性传染病的处置中,大家围绕“工作点应该扎在哪儿”这一问题陷入争论。“患者在哪儿,工作点就扎在哪儿。”朱锦沁说。
从玛多县城到花石峡乡的路上,团队遇到了滚滚落石,大家跑下车把石头一一搬走,片刻不敢耽搁地赶赴疫区。为了确定疫源,团队先在现场抽了上千管羊血,结果均为阴性。团队只能在现场按图索骥:10月旱獭已经冬眠,很可能是旱獭身上的跳蚤到了其他动物身上。什么动物能让牧民们如此亲近,相继感染?朱锦沁将目光锁定牧民身旁的狗:“查查狗,快!”
经查,疫源果然是那只狗。让大家欣慰的是,6名疑似鼠疫患者均救治成功。
在社交平台忆往事、讲科普
开始在社交平台讲述往事后,朱锦沁第一次“出圈”是因为谈论身后事:“财产已分给一儿一女,我一旦病重或者发生意外,不要抢救,不要插管。”这条视频突然火了,2万多条消息提醒让她有点错愕,网友们涌进评论区,称她是“豁达奶奶”。
百余条视频,是她一生的故事碎片。她讲述父亲,讲起为人父母对子女的“不放心”;她也讲述对老伴的思念,说院子里种着朱顶红、绣球、月季、山茶,但真正爱花的人是老伴,他们在青海的院子里种过很多兰花,老伴不在了,花儿不复当年繁盛……
20多万粉丝里,有各个年龄段的人。通过她的讲述,粉丝们知道了当年有如此多投身鼠疫防治事业的前辈,也有人把这里当成“树洞”,怀念亲人和朋友。
2025年2月,一则网友买土拨鼠饲养的新闻让朱锦沁心里一惊:旱獭怎么成了宠物?为了提醒公众,她在视频中讲起旱獭的分类,“公众应当防患于未然,坚决不能让鼠疫卷土重来。”视频中的她,讲解逻辑清晰,一如当年在学术报告厅的讲座上,这一次,观众是千万网友。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5日 13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作者:
qingyz
时间:
2025-9-25 21:20
因鼠疫死亡没有及时灭化的,尸体病菌过了六十年都仍有活性,野外的老鼠杂食,遇上了千万不能去触碰
欢迎光临 书香门第 (http://www.txtnovel.vip/)
Powered by Discuz! X2